回想最初認識這些嶄新學習方法的時候,那時我不喜歡一些比較複雜的說話、邏輯或資訊,總感到不勝其煩,覺得未能與我的生活貫通,永遠都停留在吸收、帶來新領悟的狀態。直到和同事們一起共處學習,先由「重組」每一件事情開始,將每一個細節寫出來,再進行分類歸納…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出現了!我「看到」不一樣的學習,「看到」以往從來沒有知道過事情的另一面,這刻我頓悟了,感覺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什麼是深層學習。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心裡總覺得猶豫,感覺就像是已預知到將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從來都以為我本身就不善於將每一件事「細節化」,但透過第一次的學習體驗,為我帶來莫大的成功感和動力,令我不斷練習、改善、再練習…最神奇的事,這些練習和改善對我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自然而言的動力和興趣,讓我不斷的希望去再深入了解。 現在,這些深層學習經驗,就像生活一樣,很自然便可以理解到。
現今社會的競爭越趨緊張,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過人,期望以此為生活帶來優勢。不過,學習從來都不是單靠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所習得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上,並在此之中融入自己的經驗及創意。 孩子在2-3歲開始快速接收身邊的資訊並自我學習,最簡單直接學習的方法就是透過玩遊戲。例如:孩子在玩積木的過程中,可能會慢慢學習到如何能夠更平穩地疊高;又或是玩煮飯仔時,會透過角色扮演認識和了解相關的情景。最重要的是,以上的遊戲學習,沒有固定的方式,更著重於孩子如何運用自己的創意及思考,再從中習得更多知識。 求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少不免與讀寫拉上關係,但同樣地,我們不應該限制了孩子學習的方式或答案,反而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發揮創意,讓他們保持學習與思考的過程,才能發展更好更長遠的學習能力。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學習的方式,不只是提供課本或練習,而是與孩子一同思考:有沒有更有趣的方法去學習呢?學會這個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上呢? 很多時,我們都忽略了孩子自身認知能力與學習的關係,但認知能力才是學習的基礎,而健全及優秀的認知能力是靠孩子在生活上不斷的摸索及經歷而發展的,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經歷更多、才能學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