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遊世界對香港的家庭來說十分普遍,我家的JANA不知不覺已經5歲,上年跟她第一次到泰國旅遊,事前想了又想如何令她「參與」旅行,而不是「等著」旅行 ? 於是我特意借了旅遊書給她細閱,也預備了一些便利貼,讓她把自己喜歡的景點bookmark起來,沒想到她為之雀躍,一拿起旅遊書就躲在家中一角仔細翻閱,一遍又一遍,記下了不少想去的地方。我也特別抽了一段時間,看看她想去的地方,問問她想去的原因,她這樣回應:「因為看起來很美麗」、「因為食物好好味」、「因為有動物看」,原來孩子們也不是胡亂貼上便利貼,與她聊一聊更令我了解女兒的想法。 為了令JANA學習旅行需要的用品,我也為她預備了旅行用品列表,跟她討論要帶什麼去旅行、旅行用品的數量,旅行前兩天已和她一起執拾行李,讓她選擇合適衣物,同時,亦跟她一起看看關於飛機的書籍,認識登機的步驟,一切準備就緒,JANA 已經預備好跟爸媽第一次出國。 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投入與孩子一同遊覽,也到了部份孩子想去的地方,JANA 對於自己有份計劃的旅行印象深刻,回港後,我看到JANA 十分享受與人分享旅行點滴,但有時一時三刻難以有條理分享,於是我盡快把旅程的相片沖晒好,與她一同製作旅行日記,我與她一起商量選擇哪一張相片,也跟她一起排列相片的時序,開始製作旅行日記,她負責剪出自己想分享的部份,我負責替她排版,最後她再畫上喜歡的圖畫,當日記完成後,她一外出就帶上日記,看見親朋好友就跟他們慢慢分享,一次一個星期的旅行,由預備到回港分享持續了接近一個月。最重要是,孩子享受自己能夠「參與」的旅行。
回想最初認識這些嶄新學習方法的時候,那時我不喜歡一些比較複雜的說話、邏輯或資訊,總感到不勝其煩,覺得未能與我的生活貫通,永遠都停留在吸收、帶來新領悟的狀態。直到和同事們一起共處學習,先由「重組」每一件事情開始,將每一個細節寫出來,再進行分類歸納…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出現了!我「看到」不一樣的學習,「看到」以往從來沒有知道過事情的另一面,這刻我頓悟了,感覺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什麼是深層學習。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心裡總覺得猶豫,感覺就像是已預知到將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從來都以為我本身就不善於將每一件事「細節化」,但透過第一次的學習體驗,為我帶來莫大的成功感和動力,令我不斷練習、改善、再練習…最神奇的事,這些練習和改善對我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自然而言的動力和興趣,讓我不斷的希望去再深入了解。 現在,這些深層學習經驗,就像生活一樣,很自然便可以理解到。
現今社會的競爭越趨緊張,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過人,期望以此為生活帶來優勢。不過,學習從來都不是單靠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所習得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上,並在此之中融入自己的經驗及創意。 孩子在2-3歲開始快速接收身邊的資訊並自我學習,最簡單直接學習的方法就是透過玩遊戲。例如:孩子在玩積木的過程中,可能會慢慢學習到如何能夠更平穩地疊高;又或是玩煮飯仔時,會透過角色扮演認識和了解相關的情景。最重要的是,以上的遊戲學習,沒有固定的方式,更著重於孩子如何運用自己的創意及思考,再從中習得更多知識。 求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少不免與讀寫拉上關係,但同樣地,我們不應該限制了孩子學習的方式或答案,反而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發揮創意,讓他們保持學習與思考的過程,才能發展更好更長遠的學習能力。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學習的方式,不只是提供課本或練習,而是與孩子一同思考:有沒有更有趣的方法去學習呢?學會這個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上呢? 很多時,我們都忽略了孩子自身認知能力與學習的關係,但認知能力才是學習的基礎,而健全及優秀的認知能力是靠孩子在生活上不斷的摸索及經歷而發展的,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經歷更多、才能學習更多。